药品安全是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贯穿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及使用全生命周期。而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学科相互渗透、延伸而发展起来的新医学研究领域,是流行病学的新分支,也是我国药品上市后综合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建立药物警戒制度、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技术支柱。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提升上海地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上海市药学会于2024年年初组织药物流行病学等相关专家进行研究讨论,经学会理事长工作会审议通过,批准成立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后经成立预备会,以及多次充分沟通、讨论、酝酿,产生委员候选人名单。2024年5月28日,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沪隆重举行。
成立大会
会议上半场为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海市药学会刘丙龙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专业委员会选举环节,并宣布专业委员会成立决定。
在主任委员候选人介绍专业委员会成立情况、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候选人作自我介绍后,到场的46名委员候选人举手表决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至此,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共计59名。经委员无记名等额投票、上海市药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当场计票,王斌当选为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平、韩冰、黄堃、陆惠平、邱晓燕、沈杰、余勇夫、袁易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席焕鸽、颜明明当选为秘书。
会上,新当选的主任委员王斌主任对支持、参加专业委员会筹建,以及莅临现场的领导、嘉宾和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她表示,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虽然成立时间晚,但是等到了已经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们加入。相信专业委员会通过积极开展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将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患者用药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刘皋林教授担任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他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真诚祝贺,表示自己会作为“抬轿人”竭尽所能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并对专业委员会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在成立大会领导嘉宾致辞环节中,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詹思延主任委员通过录制的视频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专业委员会的未来进行展望。上海市药学会陈红专理事长到场祝贺并致辞,他表示,我国首届全国药物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于1995年4月召开,同年,中国药学会成立了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随后,北京、湖北、甘肃、安徽、四川等省级药学会相继成立了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药学会是第12个成立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的省级药学会,虽然从时间上来看略迟,但上海市药学会在专业领域内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与充足的研究经验,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是在国内最早展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最早奔赴世界卫生组织参加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警戒学习交流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且委员结构合理、全面,包括卫生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质量管控人员,以及医疗机构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专职临床药师等。因此,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意义重大,将为国家药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大数据,为我国药物流行病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优势平台,从而有利于助推上海乃至全国的用药安全水平。
成立大会结束后,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与到会嘉宾合影留念。
学术研讨会
会议下半场为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由主任委员王斌主任主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做了题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从学科的发展历程、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及进展3个方面展开分享,提出:要针对药品安全研究的特殊性不断创新设计方法,针对观察性研究的混杂问题统计分析技术不断提供研究方向与思路。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晓燕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FAERS数据库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发掘研究》的报告,通过CDK4/6抑制剂与静脉血栓、PDE5A抑制剂与皮肤癌和SGLT2抑制剂与骨髓炎3个案例展开,并由此引出ADR信号发掘研究的局限、信号发掘研究最重要的是考虑混杂因素和主动监测研究验证与机制研究验证等研究方向。
会议总结
最后,上海市药学会吕迁洲监事长对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成立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将大力提升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的监测评价和干预预警的工作水平,期望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越做越好,造福患者、人民与社会!
此次大会共计5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一同见证了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时刻,还就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与患者用药安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市药学会第一届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上海市药学会在推进我国药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又一历史性事件。该专业委员会将在结合药物流行病学学科特点,团结和带领广大从事药物流行病学科研、教学、生产的药学科技工作者积极、有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提高上海地区药物流行病学的学科水平,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科研基础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药物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合理用药及临床药学等相关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
撰稿:许海燕、张晨乐
审核:王斌、刘丙龙